本文转自:大众日报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
鸟类迁飞,这里“加油”
南大港湿地的巡护人在监测候鸟。(□刘洪睿 摄) □ 大众新闻记者 修从涛晨曦初照,辽宁丹东鸭绿江口候鸟栖息地上雾气缭绕,上千只蛎鹬行走在滩涂上觅食,海浪冲来,蛎鹬蝶飞形成“鸟浪”奇观……时下,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正将迎来秋季的候鸟迁徙大军。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间点,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成为候鸟迁徙的“加油站”。
今年7月26日,上海崇明东滩、山东东营黄河口、河北沧州南大港、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和丹东鸭绿江口五大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
生态环境向好,“新住民”越来越多
“快看,那是不是黑脸琵鹭?”9月21日,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不远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架好设备开始鸟类监测工作。
今年5月,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在辖区内观测到黑脸琵鹭自然繁殖出2只幼鸟,这是首次在黄河三角洲发现黑脸琵鹭自然繁殖,意味着其繁殖分布区向南扩展了几百公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河口候鸟栖息地申遗专家张正旺介绍,黑脸琵鹭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被视为湿地环境质量的指示性物种,“黑脸琵鹭来安家,说明这里的生态越来越好。”
选择在黄河口安家的不光是黑脸琵鹭。今年6月,保护区在大汶流管理站发现了疣鼻天鹅繁殖成功。根据2024年鸟类迁徙及繁殖期专项调查监测,保护区内丹顶鹤野外繁殖达14巢、越冬数量达320只,东方白鹳成功繁殖202巢、繁殖幼鸟526只,黑嘴鸥繁殖种群稳定在1万只左右,朱鹮成功孵化幼鸟20只。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介绍,自2020年以来,保护区内还发现了大红鹳、勺嘴鹬、白鹈鹕、黑头䴓等珍稀鸟类的身影。
生态环境不断向好,“新住民”也越来越多。
在河北沧州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候鸟数量从2019年的2万多只,增长至2023年的约10万只。在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9月23日,辽宁蛇岛老铁山自然保护区秋季猛禽监测单日记录到11175只,这也是中国内地秋季猛禽监测的首个“万猛日”。在崇明东滩候鸟栖息地,越冬的小天鹅数量,从2016年记录的60只增长到2023年的近3000只,创历史新高。
围剿互花米草,保护鸟类栖息地
候鸟栖息地的生态改善,非一日之功。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充分利用长江上游泥沙资源,崇明东滩引进并种植了外来物种互花米草,以加快滩涂淤涨成陆,保护沿江一线海塘的安全。然而,其快速生长改变了当地植物群落结构,挤占了本土植物海三棱藨草和芦苇等的生存空间,导致底栖动物无法生存,一时间鸟类栖息地的食物来源大量流失。
2013年开始,上海启动了全球生态保护、湿地修复领域投入最大、规模最大的工程之一——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一场历时数年的“人草大战”就此展开。
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高级工程师吴巍介绍,他们通过修筑27公里生态围堤,开挖44公里随塘河,修建4座涵闸,刈割加水淹的复合方式成功控制了互花米草的生长和扩张,灭除率达95%以上。
随着保护区对互花米草进行生态控制,以及开展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崇明东滩的鸟类逐渐回归。该中心主任钮栋梁介绍,根据最新的统计,预测崇明东滩的鸟类已达360多种。
互花米草也曾给黄河三角洲带来灾难。
2020年以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先后投资3.47亿元,连续实施了五期互花米草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总面积13.1万亩,保护区内互花米草的清除率达99%以上。黄河三角洲的互花米草清除后,底栖生物种类增加了27%,平均密度增长80%,平均生物量增长50%。
AI闻声辨鸟,助力科学保护
候鸟栖息地的生态之变离不开保护区工作人员的长年坚守。在地处河北省沧州市的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南大港保护区”),冯国强从事巡护员工作20多年,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观测湿地的鸟类情况,涉及种群数量、生活习性以及迁徙路径等。
“湿地内现有鸟类271种,其中丹顶鹤、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6种,大天鹅、灰鹤等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2种。”对于湿地里的鸟类种群,冯国强如数家珍。
然而,面对栖息地里越来越多的鸟类,只靠巡护员们难以做到全面准确观测。南大港保护区启用了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利用AI声纹监测系统“闻声辨鸟”。
“保护区内安装了3套声纹收集设备,能收录鸟的叫声,通过和系统内1569种鸟叫声自动比对,判定鸟类物种。”南大港自然资源规划局局长、南大港保护区管理处主任孟召蕾介绍,工作人员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可以实时观看这些视频监测设备捕捉到的画面。
监测平台还可以按时间段自动生成“声音监测数量及物种统计表”和“物种监测热力图”,除了野生鸟类调查,还可协助进行气象、水温以及湿地气象、水文等实时监测。“这可以帮助我们及时掌握鸟类品种、数量、分布以及湿地气象等相关信息,为更好保护鸟类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南大港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王立军介绍。
统计显示,自2021年平台运行以来,AI声纹监测系统收集到了超过18万条声纹记录,识别出保护区内的197种鸟类,“雁过留声”在这里有了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