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爆改”传统文化,分几步?

中青在线记者 温维娜

从幼儿园开始玩泥巴,长大后竟然能把泥巴做的传统脸谱“变身”成时尚装饰,甚至走进了西方咖啡馆;从大学毕业后才开始学习烧制琉璃,一年后就能把传统醒狮做成Q版戒指戴在指间;

……

近日,在中国青年报推出的“青春小店”视频节目中,京剧彩塑脸谱代表性传承人赵楠和琉璃手艺人王涵分享了自己“爆改”传统文化的故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000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8%的受访青年感觉近些年非遗更火更“出圈”了,82.9%的受访青年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守护和传承非遗行列。据记者观察,一些热爱非遗的年轻人还把传承和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事业来干,让传统非遗变得潮范儿十足。那么,这些年轻人是如何“爆改”传统文化的?

节目中,出生于京剧彩塑脸谱世家的赵楠坦言:“一定要将传统文化创新到它之前不曾到达的领域。”赵楠从小就跟着爷爷在京剧彩塑脸谱里摸爬滚打,在她的印象中,爷爷和父亲制作的脸谱特别精美,但只会出现在纪念品摊、茶馆、老北京火锅店。

京剧彩塑脸谱代表性传承人赵楠在中国青年报“青春小店”节目现场展现自己的新作品。

如何打破这一刻板印象,丰富脸谱出现的场景?赵楠开始“做加法”,她将传统脸谱与现代空间艺术结合,制作装点城市生活空间的打卡墙和快闪空间;她将京剧元素和二次元文化的结合,创作卡通小龙“轰隆隆”,并在2023年北京国际文旅消费博览会上获得无数关注和好评;她彻底打破传统泥塑的制作工艺,用陶瓷代替泥塑,解决了作品容易风化变脆、老旧褪色的弊端,让创新后的非遗作品更易保存和传播。

和赵楠一样,王涵虽入行时间不长,但也认同创新的重要性。当被问到接触琉璃这项非遗技艺的初印象时,王涵脑中浮现出一个破旧的工厂和为数不多的老匠人。这是她初学时,去山东淄博调研时看到的场景,“工厂里没有一个年轻人”。

琉璃手艺人王涵在线下工作室中开展授课、体验活动。

在王涵看来,只有创新,才能让这门号称“火中雕塑”的非遗技艺被更多人看见。她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琉璃作品中,制作成年轻人喜欢的饰品。同时,她还在线下工作室中开展了授课和体验活动,让更多的人在手把手体验中了解这项文化。

做开拓者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谈到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赵楠和王涵都表示,他们面临着来自经济、技术和家人的压力。然而,他们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为了节省创业成本,王涵选择1688购物平台作为自己的“创业搭子”,在平台上购买一些性价比较高的原材料;为了让新作品更完美地呈现在大众面前,赵楠从北京跑到江西景德镇成立新的工作室,在粉尘和高温中反复打磨新作品,常常一头土一头汗;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赵楠将京剧彩塑脸谱的谱式融入现代动画,王涵开通了新媒体账号,成为一名文化博主,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让普通人更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背后的意义。

如何让传统文化持久风靡?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遗专委会副秘书长李媛媛现场为年轻人支招。李媛媛认为,非遗并不是过去的东西,而是流淌在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她鼓励年轻人要勇于担当和创新,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她建议有创业想法的年轻人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在坚守中创新,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守正创新的时代精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