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镜 |《江/云·之/间》看赖声川“守旧”

如果你对赖声川的新戏还有很多“出新”的期待,也许会对乌镇戏剧节“最好哭”的那部《江/云·之/间》失望。然而失望的这个情绪又会很快被这个戏娓娓道来的真诚所替代,欣喜于这样一个没有一点新意的剧本居然是如此动人。艺术常常说“真善美”,而“真”之所以被排在第一位,恰恰也是赖声川导演通过戏剧诠释给我们的,首先要真,然后才有技巧,才能呈现后面总结到的“赖氏美学”。

“现在一说赖声川有了个新戏,就总会被问有什么新东西?其实我想说不一定非要创新,持续精彩就够了。”赖声川在接受采访之前也反复这样强调着。所以这部《江/云·之/间》就很像是听家里的长辈娓娓道来的讲故事,甚至有时会恍惚觉得,“这个故事已经听到了很多遍,不会再有一点意外和惊喜,但也不会烦躁,因为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另一方面,《江/云·之/间》称得上是赖声川经典戏剧《暗恋桃花源》的故事前传,但这个故事在赖声川的心里“长”了30多年,才会呈现这样润物无声的质感。现场绝大多数观众都是熟悉“暗恋”里讲到江滨柳和云之凡因为战乱分开这个故事的,但即便不熟悉的观众再看《江/云·之/间》也不会产生障碍。张震和萧艾扮演的江滨柳和云之凡也讲述了一个很完整的故事,而点睛之笔的胡德夫带着他浑厚苍凉的声线唱起《橄榄树》,仿佛一下把过去旧时光闪闪的微光都激发出来了,仿佛穿越了纵横辽阔的时空,看到变化的城市,变化的人。旧时光中风流和动荡并存,时代辜负了个人的情感,错过的是一生的无奈,回望那个年代不近又不远,但却已物是人非,又是血肉相连。

《江/云·之/间》写的是人和人错过的无常,无论哪个年代“错过的无常”都是人生命题,我们现代人也不会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方便联系,而避免“错过”,某种程度上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却更难了。

好戏是由很多个细节构成的,以细腻著称的赖声川话剧尤其如此。在《宝岛一村》中,观众记住了山东包子、花雕鸡、卤肉饭,在散场时观众还吃到了鼎泰丰的包子。在《江/云·之/间》,赖声川也同样进行了味觉植入,“我们小时候在台湾吃到很多好吃的都是从大陆来的,比如有家老邓担担面,在大陆老邓三代人卖面,然后1949年到了台湾,至今又是三代人做面。我和我太太谈恋爱的时候也去吃,现在回台湾还会去吃,就是那个味道。但有次我们去成都吃,完全找不到那么好吃的担担面,大陆还有六代人在做面吗?大家有机会来尝尝,我们台湾的担担面真的很好吃!”

在剧中也提到扬州的小生煎包子很好吃,结果写完剧本,赖声川才有机会去扬州,“跟上海一样的,包子都很大,没有小的生煎!”这些鲜活的细节有的是导演杜撰,有的是久远的记忆。赖声川说:“不管对不对,我也不打算改剧本了。”所以关键是通过食物建立起情感的链接,建立的与观众的共情,那个时代的记忆也许在不同年代的人心里会出现不同的偏差,但正如一句台词所说:“我了解你的明白”,我们所有人都是同一条路上的赶路人,在生命无常意志中找到支撑的力量,人生哪有不遗憾。修真,且存善念,是我们从看《江/云·之/间》时所感受到的安慰。

文/和璐

编辑/弓立芳

Tags: